培黎精神
路易·艾黎—中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探索者
时间:1996-03-01 00:00:00 来源:作者:王自刚 刘国忠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中国“工合”运动的推动者,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在中国参与了数十年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体系,而他创办的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则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典范。路易·艾黎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归结起来有如下诸点:
一、培养热爱农村,为农村服务的人才是艾黎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核心
职技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培养当时生产建设所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还要有计划的超前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后备人才。不同的历史时期,艾黎为培黎工艺学校所确定的培养目标都有所不同。40年代初,他在陕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培养目标就是为支授抗战的工合而“培养合作社生产技术人才”。学校西迁山丹县后,遂因抗战结束,形势发生变化,为新中国到来之后的农村培养一心为农村服务的合格人才则成为当时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他说:“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地域广、农业人口多,因而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农村,以适应发展农村生产为目的,发展壮大教育事业”。“通过实践性的技术教育,要使学员掌握多种生产技能。”
新中国建立后的头十年里,艾黎着手对当年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1959年在新西兰出版了《山丹,创造性教育探索》(即中文本《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这本书不仅记载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情况,而且反映艾黎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深切关注。他在该书前言中指出:“现在新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中,这使我联想到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半工半读的实践性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千百万新的一代,肩负起为人民造福的使命而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大国,青年人不可能都住在城里寻找电子计算机或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必须有众多的人到农村去……为人民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他还特别强调指出:“在广阔的农村中,应把这类学校建设成为农村科学文化中心。”根据当时中央开发甘肃河西,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战略精神,为在当地能培养出更多地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他倡导在山丹筹建新培黎学校,并明确指出建立这样一所学校,目的是培养当地的农林牧人才,发展当地的农林牧事业。可见,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改变,艾黎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所确定的方向和教育目标则始终是明确的。他还特别针对一些人的模糊认识,严肃指出,为了建设新农村“修理地球很重要”。在大力提倡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路易·艾黎的教育思想,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农村培养新一代的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民,应是我们开展农村教育始终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二、手脑并用,学做结合是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
让受教育者手脑并用,学做结合,边学边实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方法,是艾黎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艾黎说:“我们在山丹发现了为普通农民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适当平衡的教育中心的办法,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不只是偶而结合,或相隔很长一段时间才结合,而是每日每时都结合。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如果要成为社会上迫切需要的人才,必须每天都参加实际工作,不经常实践,理论是学不好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当年,艾黎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一开始就将办学形式确定为半工(农)半读,让学生边学习,边劳动操作实习。这种学做结合的形式,就“是要让他们不要把人的可贵的两件宝贝——脑和手——之中的任何一件因不用而退化”。至1953年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迁址兰州之前,相继办起了农场、牧场、煤矿、医院、纺织等2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办工厂(场)。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大小,进校迟早,编成若干年级组,轮流做工、就读。这种手脑并用、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4年,笔者作过一个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解放后第一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300多位老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是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培黎工艺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教育科目和内容要比全日制中学学到的知识多,毕业后马上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工作有创造性,非常出色。
对于结合的内容,艾黎并不陶醉于原来的旧的作法,他强调一定要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提高相结合。原先的培黎工艺学校的校办工厂(场)没有一个和当地实际脱离的。1984年,他倡导筹建新的培黎学校时,根据新时期的新变化和新任务指出,新培校作为一个教学和培训的机构要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要从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要在农、林、牧诸方面做文章。
三、鼓励学生善于“创造分析”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他们走出校门就能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开展工作的重要教育方法
通过教育唤醒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很重要的。艾黎在山丹培黎学校校门里竖起一快镌有校训“创造分析”四个大字的石碑,让师生进出校门,就能看到它,思考其意义,并努力去做。
艾黎一贯主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在性格上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格式约束他们,应当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们有创造有分析的去学习与工作,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思想,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自爱的信心。在生产协作和相互学习的教育中,还应给青少年留有一定的自然发展的余地。这不仅使青少年在思想上体质上得以健康发展,更主要的还在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分析能力。为了创造这种条件,艾黎从教育计划和组织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下了一番苦心的。比如组织学生自治会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多个实习生产工厂(场),其大部分管理人员都由学生担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分析的能力,艾黎始终要求教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多用启发式的办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强迫他走,压抑他的自信心。要善于诱导,让学生自己思考,产生向上的意志和精神,不由教师代劳而求其通达。
四、培养农村欢迎的人才,有一批献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至关重要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关键因素。艾黎在山丹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的选聘,他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诱导者。”可见他办职业技术教育将教师看得何等重要。在探索创造性教育实践中,对于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这样的新型学校任教的教师艾黎认为应当具备以下这样一些条件:
1.“他们首先应具备一种信念,就是努力为新中国奋斗。他们应当具备热爱他们学生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师生之间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2.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不应当把自己当成一个圣人,如若这样,学生就会敬而远之,这会影响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性格的形成,进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能处处像菩萨式的人,这样会导致集体组织的松垮散漫,这样的领导和教师,学生是不会拥护的。领导或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校内或班级一切的“组织的能力”。
3.在理论教育方面,“现在迫切需要的首先是技术理论”,也就是应用型的知识,而不是学术性理论。因为广大农村目前还处在普及科学阶段,急需的人才是操作型人才,“眼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技术理论,才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位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像工艺师傅一样,既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动手示范技术教学和一专多能。”
4.“创造性的教育,对学生说,应当教育他们是什么,还要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学生会提问,会追根求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这类学校任教的教师必须具备不断求知的精神。
5.为了适应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到的本领,走出校门后到任何艰苦环境中都能用得上,专业技术课教师必须根据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目的和要求自编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吃苦敬业精神。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做结合,方法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在今天更应当弘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
7.教师要把为广大农村服务,造福于农民的教育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在当代,这个问题变得尤为明晰。这就要求在职业学校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
五、与“工合”结合,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艾黎说:“在山丹办学试验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将‘工合’工作发展到内地农村,帮助老百姓提高自己的水平,使他们与即将兴起的工业化中国融为一休。”早在抗日战争时,艾黎和许多中外朋友发起“工合”运动,将数十万难民组织在几千个“工合”合作社,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生产他们所预定的民用产品和抗日军需品。其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艾黎采取了边组社边培训技术骨干办法,在生产中办教育,办教育为了抗战,使“工合”运动从1938年开始到1942年,在中国十六个省(区)的广大乡村、集镇兴起,在3000多个合作社里溶进了几十万社员,生产了数千种民用产品和几百种军需品,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今天,“工合”已经恢复,它在农村的复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教育若与“工合”结合,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青年服务于农村,帮助农民走致富道路也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好的形式。
六、为普通农民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中心,其招收的学生应当是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中国在为农村建设培训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生长在农村而考上大专院校的孩子,毕业后不愿到农村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去服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新培校招生问题上,艾黎明确指出,新的培黎学校要从农村孩子中招收。他认为这些农民的孩子从小受到中国农民艰苦奋斗美德的影响,在学习上又特别有后劲,在他们人生观还未定型前,若能在培校这样的训练中心再受到良好的培训,会变成农民喜欢的新式农民的。他还特别强调,不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给这些受教育者人为的再造一个“铁饭碗”,必须砸掉这个“铁饭碗”,必须让他们从农村中来,再回到农村去。他认为这关系到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艾黎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气魄和战略眼光。
在怎样办学方面,路易·艾黎还提出“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办学。”他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国家经费还有困难,完全靠国家兴办教育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单纯依靠国家兴办农村教育困难更大。
艾黎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是一位热爱中国的外国人在中国这个国度里经过实践探索而产生的,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今天,在我国深化改革,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的大好形势下来研究艾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就不难发现,艾黎几十年来旨在为农村的开发造福于农民的探索及其这一思想的精髓仍然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应该借鉴和弘扬的。他的教育理论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其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通过研究将会发现他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全部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