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研究
韶关工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原因浅探
时间:2019-07-31 17:45:35 来源:《韶关大学韶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粤北文史专辑) 1991年第三期 作者:陈理
抗日战争期间,韶关(又叫曲江)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于1939年建立。至1944年下半年,除其中的机器合作社尚存在外,其他的基本结束。在几年当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起初,在共产党人邓重行、石辟澜、苏俊等同志的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韶关机器、印刷、樟脑三个合作社最先建立。后来,业务迅速扩展,相继建立了生产农具、榨油、面粉、缝纫、皮革、制鞋、织布、油墨、锯木、工艺、家具、营造、纺织、电镀、卷烟、装订、牙刷、五金、打铁、文具等产品的合作社,还有一个农场和一间学校,遍及各个行业。在地域上不仅在韶关建立和发展,而且扩展到南雄、始兴、曲江、乳源、清远等县。在产品上,不仅满足了当时抗日军队的部分需要,而且供应了人民群众部分生活必需品。这在抗日战争物质乏缺的困难条件下,显得更为可贵。
“工合”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合作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对于革命事业也是有力的支持。如樟脑合作社上交中共广东省委的经费,从1940年8月开始,每月从利润中提取一万元,1941年2月开始,每月从利润中提取二万元。1942年初,从香港抢救出来的文化人,路过韶关所需的费用,除中共中央拨来部分经费外,不足的部分亦由樟脑合作社筹款三万元,解决他们的食宿及路费问题。还筹资在粤北各地兴办工厂、商店、农场作为据点,掩护革命活动,如由韶关“工合”拨款五万元,在清远的上廓街开设了一间茂昌客栈,作为中共北江特委与所属各县的联络地点,办了一间日产火柴十篓的中国火柴厂,利润用以维持北江特委机关的日常开支,开设一间清远粉笔厂,安置和掩护革命同志的活动,还和当地有关人士合作,在文洞开设了一间纸伞竹骨加工厂,与沦陷广州等地进行贸易。另外,还拨款七千元光洋,在韶关的河西近郊,购买田地100余亩,兴办了马停脚农场,作为秘密据点,安置将要分娩的革命女同志,提供举行秘密会议的场所,以及用耕田种地的名义掩护革命活动。
韶关“工合”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贡献不小。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有9个方面。
第一,韶关“工合”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韶关工合建立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一些地区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没有沦陷的地区,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倾销日本国内的剩余产品,致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很大的打击,生产每况逾下。在这些企业里就业的人员,很多人失业,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须工业品,极端缺乏。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韶关“工合”办了一些实业,尽可能供应当时的军需民用。如樟脑饼和薄荷脑,是医药、化工的重要原料。抗日战争前,生产这种产品的主要基地在上海,原料基地在江西。上海沦陷后,产、供、销的渠道被日本侵略者破坏,于是,韶关“工合”属下的樟脑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江西及本地取得原料,加工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畅销全国。再如美国抗日同盟军空军第十四航空队(队长陈纳德),部分驻在南雄机场,有一辆汽车坏了,曾到江西、湖南省的一些地方修理过,都因技术和设备简陋而无法修好。后来由曲江机器合作社承担修理任务,在工具不全、又缺原材料的情况下,克服许多困难,将汽车修好。此后,美军对韶关“工合”很信任,机场的一些机器设备坏了,大多找曲江机器合作社修理。
第二,依靠工人阶级,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是韶关“工合”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韶关“工合”从建立到迅速发展,都紧紧依靠工人群众,既充分发挥工人群众在生产中的积极性,发动本社人员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又注意重视实际可能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并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工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首先,充分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努力搞好生产,使“工合”事业不断发展。如樟脑合作社,开始的时候,由邓重行同志从家乡南海县大榄村的一间私有樟脑薄荷家庭作坊,分三次把设备运来,并把生产技术也献出来,在韶关建立作坊,由于工人群众的积极努力,生产不断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就连国际友人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来韶看了他们的产品后,也称赞他们创业精神好,设备虽然简陋,但产品相当精美。
其次,注意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如印刷合作社,在因陋就简建好厂房的同时,也安排好职工的文化活动场地。当时印刷合作社建在韶关河西一块晒布场,除在厂的西边建了一个篮球场之外,南边还建了一个足球场。机器合作社也同样,在生产厂房后院的宽阔土地上,建有篮球场、单杠、双杠、跳高、跳远等设施,还建有阅览室。职工在工余时间,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合自己爱好的活动,或者看书看报,唱抗日歌曲,等等。
再次,不断提高工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以适应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当时,为了帮助工人学文化,自编了一本“工合”小丛书,叫《“工合”三字经》。其中说:“工合社,用群力。大家事,大家管。没老板,没小工,职社员,都相同。无压迫,无剥削,一条心,为合作。论组织,最平等,是社员,皆股东。开会时,能发言;表决时,均有权”。一方面,通过读写三字经,进行文化教育,提高工人的文化素养。另方面,文中包含了政治内容,学了之后,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此外,还办了一间技术学校,轮训工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生产技术以外,还进行国防教育,说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里多生产一件产品,就增加一分打击敌人的力量,搞好生产和在前线多消灭一个敌人同样光荣。
当时,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代表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为形势所逼,不得不赞同国共合作。所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允许存在一个民主空气很浓的韶关“工合”,是很为可贵的,事实教育了人民,启迪人们的觉悟,使群众见到曙光,为实行民主政治而奋斗。
第三,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能力,是韶关“工合”迅速发展的重要关键。
韶关“工合”的经营管理是比较科学的,主要表现在:
一、在投资方面,通过“工合”系统,取得合法的贷款。韶关“工合”的业务指导机关,属设在江西赣州的kaiyun网址东南办事处。他们的要求是:“只要有技术,有原料,有销路,又有利于抗战,就可以成立工业合作社,获得“工合”总部的贷款和支持”。韶关“工合”据此提出申请,很快得到“工合”总部的支持,给予贷款,先后办起樟脑、印刷、机器三个合作社,以后,路易·艾黎来韶关看了情况,认为韶关“工合”的成员,创业精神的确不错,又增加了贷款,使“工合”事业迅速发展。
二、在设备和技术力量方面,当时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条件下,除冒险派人到沦陷区广州等地采购外,主要是立足本地,千方百计自行解决困难,如印刷合作社,初时既无技术工人,又缺少字粒。有关领导就地想法,通过国民党办的《中山日报》的几个工作人员,帮助铸造字粒二千磅,顺利解决了困难。同时,动员在《大公报》和《中山日报》等几家报社工作的一些技术工人,到印刷合作社做技术骨干。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使“工合”业务很快走上正轨。
三、在营业方面,多种渠道,形式多样。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和市场的紧缺商品,“工合”组织生产,既弥补了人们经济生活资料的不足,又能获取较为丰富的利润。如在韶关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新华南》杂志,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破坏,印刷十分困难。这时办起印刷合作社,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新华南》杂志的印刷问题,还承印了许多重要文件和十多种进步报刊,如《抗日通讯》、《广东青年》、《新建设》、《中苏友好》、《阵中日记》、《新军》、《国际反侵略》等。
四、切实加强对企业财务部门的领导,保证“工合”事业健康发展。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分子插手,严防他们排除异已和贪污舞弊,韶关“工合”派出诚实可靠人员,掌握财经大权。如韶关(曲江)的机器合作社、锯木合作社、龙归面粉社、芙蓉织布社等单位,都由韶关“工合”直接派诚实可靠的人去掌握财务,分别担任会计、出纳、总务等职务,取得经济活动的主动支配权。
第四,海外华侨和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是韶关“工合”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疯狂的侵略,中国大片土地沦陷,许多中国人惨遭杀害。这引起海外爱国侨胞与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的深切同情,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韶关“工合”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立志全力支持抗战到底,也得到海外侨胞与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
海外爱国华侨对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为关心,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以及残酷杀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无不表示极大的义愤。他们从热爱祖国出发,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爱国华侨,以及香港的爱国同胞,广泛开展“一碗饭运动”,把节省下来的钱,支援中国人民抗日。印尼的一个华侨富商,一次就捐赠10万元,援助中国抗日。津巴达维亚的华侨,把捐款指定送给韶关“工合”,兴办机器社,在韶关建立抗日战争的工业基地,菲律宾的华侨青年杜汉高,由于支援中国“工合”有明显的成绩,得奖自行车一部,他把自行车出租,所得的租金又全部捐献给中国“工合”。后来,日本侵略者侵占了菲律宾,把他惨杀了。
韶关“工合”事业也得到国际友人的直接支持。kaiyun网址的技术顾问、新西兰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以及美国抗日将领卡尔逊将军,就曾多次来韶关视察“工合”工作。他们把当天接触到的人和事,或在笔记本记下的东西,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打字机,整理成书面资料。还把韶关“工合”成员艰苦创业的事迹在国外广泛宣传,进行募捐活动,许多国际友人纷纷解囊,援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据不完全的统计,仅美国友人就给中国“工合”捐助了500万美元,韶关“工合”也从中得到一定数量的援助。